煮天網

穿越麗江800年的淪桑

    在燈光與燭光中,麗江古城披著朦朧的面紗,不讓我看清。只宜天上有、古時有、納西有的納西音樂,藉助現代的音響,帶著快感和哀怨,顯得多少有些鋪張。
 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“鞏本知”,“鞏本”為倉廩,“知”即集市,始建於宋元,興盛於明清。傳說建城的王爺姓“木”,因“木”字加框成“困”字,所以整座城市沒有圍牆,這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並不多見。歷經800多年風雨滄桑,古城完好無損,因之,1997年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為“世界文化遺產”。
  信步走在麗江的五花石板上,果然“家家流水,戶戶垂柳”, 大小石拱橋、石板橋隱約可見。我們甚至在一拱石橋上,還巧遇了一部古裝戲的拍攝。導演真是會選點呀,現成的古香古色的木樓,可以省卻多少搭景佈景的費用。我暗自思忖。
  臨街的鋪面,鱗次櫛比,無非是隨處可見的服飾、茶葉、小吃、工藝品,以及成堆成堆的,和我們一樣說笑著或者討價還價的遊人。間或瞥見一兩個老人,就著煤火爐子,燒烤著玉米棒棒;還有一兩個提籃小賣的小姑娘,籃子裡裝著蠶豆、瓜子、花生,或者香包。我想,他們大概是說著東巴文的納西人吧。
  “胖金妹,你好。”我和同伴走近一個煤火爐子,麻著膽子,用剛剛從導遊那裡學來的話,向一位老大媽問好。
  “嘿嘿,我都老掉牙了,還叫我胖金妹,”老大媽尷尬地笑笑,“只有小姑娘才叫胖金妹的。”
  我說:“是導遊教給我們的。”――導遊不止一遍地告訴我們,納西族的女人稱“胖金妹”,不是“潘金妹”,納西族的男人稱“胖金哥”,不是“西門大哥”。
  老大媽有些生氣的樣子:“她們盡瞎說。”導遊在傳播某種文化的同時,也在改編著某種文化,我多年以來的這種憂慮,似乎並不多餘。
  為了表示友善,同伴掏出兩元錢,買了四根玉米棒棒。啃著玉米棒棒,我們便多了一份聊天的膽量:“大媽,你會講納西話嗎?”
  “怎麼不會呢?”
  “你講一句我聽聽。”
  “講什麼?”
  “比如說,一個人很壞,怎麼說?”
  “尼磨麻涼細。”
  這話很有意思,我們反覆聽了幾遍,總覺得是“你摸摸良心”。
  這時,走來一個十七八歲的漂亮姑娘:“媽,二姨她們要回去了。”原來是老大媽的女兒,一個真正的胖金妹。我說:“能到你們家去看看嗎?”“當然可以。”胖金妹很大方地伸出手,做出“請”的姿勢,原來她是當地旅遊學校的在校生呢。
  繞了幾個彎,穿過一扇厚厚的木門,在功率不足的電光中,我們看見了納西人的灶臺和竹床,看見了木樓上為老人備用的棺木。最打眼的卻是一桌“吃呀、碰呀、胡啦”的麻將。我問胖金妹:“你們納西人也打麻將嗎?”她並不正面回答,而是說:“他們是我們家的房客。”這就為我們解開了一個奧秘:麗江的納西人不做生意,而做生意的外地人,都租住在納西人的木屋。
  據說,麗江現有居民4200多戶。但是,憑我的感覺,他們已經不是城市的主角。然而,不是納西人唱主角的麗江,還是過去的麗江嗎?當然,僅僅兩個小時的溜達,不可能讓我穿越800年的淪桑。